我國古代的建筑可謂是美輪美奐,所以今天成都古建筑施工公司就來給您講講我國寺廟建筑的特點。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較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鐘、鼓樓。中央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于整個佛寺建筑群體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論在建筑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后一進院落,常建筑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布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于這種類型。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佛寺建筑群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屬建筑,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臥佛寺在西山余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十方普覺寺。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1331年)鑄造的一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一般叫臥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天寧寺塔在廣安門外,是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喇嘛寺:喇嘛寺在國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兩個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內容的特點和民族的特點而和佛寺有所不同。北京的喇嘛教建筑是從元代開始出現的。喇嘛教建筑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佛寺相近的宮室式木建筑;另一種是屬于碉房式的砧石建筑。北京的雍和宮和東、西黃寺都屬于前者,只有頤和園后山的一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木建筑的喇嘛寺仍舊采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廟前半部的山門、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后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偉的建筑,在布局上也有所變化;例如雍和宮的后部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用復道將高大的萬福閣和兩側的永康閣、延寧閣連接起來,氣勢十分壯麗。喇嘛教的塔不同于佛塔。它是由印度的屠坡演化而來的。中國的喇嘛塔也有用為僧侶墳墓的,但建筑在寺廟中的喇嘛塔,卻和佛塔的作用相同。
以上就是成都古建筑施工公司為您講的寺廟建筑特點,大家看完之后有沒有了解到呢。